思政第一课丨电力赋能新质生产力,特高压技术引领未来
为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,聚焦“新质生产力”“能源革命”等核心议题,3月10日下午,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何益宏以“电力赋能·新质跃升——特高压技术与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,为我院学生讲授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思政第一课”。课程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,以电力技术为纽带,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发展,激发青年学子投身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。
电力赋能:特高压技术筑牢能源强国根基
何益宏院长从我国能源转型的全局视角切入,强调电力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。他回顾了中国特高压技术的发展历程,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凭借“远距离、大容量、低损耗”的优势,已成为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的“主动脉”,为“西电东送”“北电南供”等国家战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课程中,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,阐释了特高压技术如何通过提升电压等级降低输电损耗,从而减少材料成本与碳排放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。同时,他提到我国在高温超导材料、新型绝缘技术等领域的突破,正推动特高压装备向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升级,彰显了“中国智造”的全球竞争力。
新质生产力:创新驱动电力技术革命
围绕两会提出的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”要求,何院长深入剖析了电力技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。他指出,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,而电力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他以华为、比亚迪等公司为例,说明中国科技公司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高地,并强调:“特高压技术不仅是电力系统的‘骨架’,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。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,每一次技术迭代都需以创新为引擎。”
何院长还结合清华大学“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高质量发展赋能项目”,展望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趋势,鼓励学生主动拥抱技术变革,成为“跨学科、复合型”的卓越工程师。
思政引领:科技报国与青年使命
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,何益宏院长通过中国电力人攻坚克难的奋斗史,引导学生感悟“工匠精神”与“家国情怀”。他提到,从青藏高原的特高压工程建设到南海深海的能源勘探,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“敢为人先”的担当,书写了中国电力从跟跑到领跑的辉煌篇章。
“青年学子既要仰望星空,瞄准前沿技术,也要脚踏实地,扎根工程实践。”何院长勉励学生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在特高压技术研发、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勇攀高峰,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。
何益宏院长的“思政第一课”以电力技术为脉络,串联起国家战略、学科前沿与青年使命,既是一堂专业启蒙课,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。在“新质生产力”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,机电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,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科技英才!
用户登录